close
來自金星的孩子們
其實這篇我想分享很久了
只是礙於書還沒看完
想要把整本書看完再來好好的整理
但由於實在太精彩和實用
在我的生活中根本天天上演
所以看了一半先分享上集
我先來個實際例子

首先是仁不守老師所說的規則(例如不能下樓)
接下來是仁跑進老師的位子
最後是上課不守秩序
等等的情緒咆哮出來

一方面說想爸媽
一方面不想去外宿

為了圓一個謊又在說一個謊
沒過幾天,又為了想趕快玩亂丟點心的包裝,還說已經丟到垃圾桶了

以上只是每天的冰山一角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行為』
書中有提到行為只是滿足需求
而做這些大人會惱火的行為背後都有他『匱乏的需求』表現
孩子的經驗極少,所以總是做那些成功過的行為
不論最後得到的是否是他要的
而這本書循序漸進的告訴大人
1.拿掉自己主觀的意識,打破自己的框架
例如:又在亂、故意,誤以為局部就是全部
2.撕下標籤,穿越標籤看見孩子的心
例如:你就是、一定是,急著給評價
以上大人的心準備好了才能開始
3.理解
4.溝通
5.陪伴
以
為例


等仁離開班導師後,吃過飯寫完作業我才把他帶開人群問他今天發生什麼事
仁是願意敞開心說話的孩子
他告訴我他只是想幫老師的忙,老師的球球少了,我想幫他找
至於上課發出聲音、下課跑下樓
他覺得「沒關係」和「無聊」所以如此
至於武最近開始學會「假裝不在乎」
所以武不會像仁一樣的直接掏出話來
但武如此故意就是因為媽媽沒收自動筆+扣他漫畫時間+羨慕哥哥有生日禮物和大家幫他慶生
大家發現了嗎
其實孩子不是來自金星,只要仔細聆聽就能發現事情的重點
仁想幫忙
武內心匱乏(但卻忘記是自己先做不對事情的)
再拿



實內心缺乏的安全感
我也趁下班後,實說想自己走回家
我陪伴他邊走邊聊了他內心想要什麼(爸媽的關注,和跟媽媽有更多時間相處)
宇因為內心的懼怕所以開始鬼扯
鬼扯後發現收不回來只好一直瞎掰
共學的爸媽其實已經非常用心了
但孩子回家總會用倍數的行為對待父母
畢竟我是和他們無血緣關係也盧不得的,所以對我還是比較溫和
這些行為背後都有他的需求
而進入第二章節
快絕對不等於效率
要快就是打一頓、吼一頓
但破裂的關係再修復需要更多心力
當然不是不能打罵
但在打罵前問問自己,是自己情緒控管不好還是真的需要給他一劑教訓
再狠狠的教訓完後必須讓孩子連結
「事情和教訓」而不是「教訓和大人」
很久之前我們處理文偷挖家裡零錢筒的事情
爸爸曾經問我需要打他一頓嗎
我思考再思考後問爸爸,打他一頓後真的能不再犯嗎?
如果可以就狠狠的打
但如果不行,打他有什麼用
(現在的文告訴我他不敢再偷拿,因為爸媽難過的樣子讓他更心痛)
我覺得這比打他更具有記憶點
與孩子的溝通技巧筆記上有,就不再贅述
最後上集的重點我想放在『高品質的陪伴』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和互動的對象上
有很多時間爸媽希望我跟孩子溝通
但我很常跟爸媽說「如果我有時間」
一天陪伴孩子這麼長時間,我不會沒時間
但如果當天只要有人不穩定(甚至我自己)
或是當事人沒辦法完整敘述,我就無法進行
剛接團時
實和宇表現出非常不相信大人
只要我和珊瑚要處理紛爭,他們兩位就會急於辯解
4個月後的現在,實和宇能夠坦承自己做不對什麼事情,也能夠『說自己』不會指責別人
這也是一種進步

陪伴、傾聽需要大人的心平氣和與專注
需要孩子的信任、穩固的關係
就像我和實分享
愛和在意不是嘴巴說說
做出來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愛和在意
最後的最後
金星來的孩子其實很常只是要個關注
卻可以用五花八門的行為
寫功課寫到一半說這裡痛
插嘴
說別人的不好
大吼大叫大哭大鬧
做一些很誇張的事情
而我告訴孩子這些都能得到關注
只是是『不好的關注』
想要好的關注你們知道怎麼做的
(當然,當孩子做出好的事情也要給予好的關注
鼓勵讚美等)

擁有成功的經驗
才能讓他們分辨怎麼樣才能得到想要的關注
在此跟天下所有爸媽說聲辛苦了
我們都要先肯定自己
容許自己犯錯
再買這本書,偶爾看一下會有不同收穫
真的沒時間可以看我濃縮的筆記
跟我一樣時時提醒自己
下集待續
粉專連結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