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陪伴的價值---實例篇
孩子A
曾經有明顯的啃指甲狀態
我與父母都有發現但孩子無法控制自己
再經過一遍又一遍的聊天
孩子面對親子衝突的矛盾和不理解
身為溝通橋梁的我必須安撫雙方的情緒
一方面理解父母的要求
一方面理解孩子的困惑
站在中間的立場給予彼此對方的想法同時也接住雙方的情緒
很幸運的經過一段漫漫長的時間,啃指甲的狀態減少,更多的是孩子跟我分析討論
孩子B
曾經我們都以為是感冒症狀
時間拉長了1-2個月
父母和我從各方面分析後覺得妥瑞特質居多
一次又一次先解除孩子眼前的焦慮
與孩子溝通、讓他們學著自覺試著說出來
再慢慢探索孩子內心更多的難受
孩子很內斂
不把那些舒服不舒服的感受表現出來
但當孩子『情緒劇烈』時我會提醒他『正不正常』
又經過一段時間
外在的妥瑞特質現象慢慢減少
但這才是真正的開始
我們藉由父母與我還有學校的做法改變降低孩子的焦慮
下一步再慢慢的讓孩子感受到愛
用那份他感受的愛去填補心理的黑洞
好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愛
而是孩子的解讀系統與父母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所以大人和孩子的連結需要不斷調頻
彼此才能接受到對方的愛
孩子C
在家中非獨子女有手足之間的苦
但獨生子女又有父母全部關注在身上的壓力
孩子C私底下不斷透露大人不愛他的訊息給我
剛開始孩子C很害怕說出來所以都拐好多彎
之後發現我的反應雖然不是他要的
同情或陪他一起罵大人
但某些話蠻有道理的所以對我就越來越直白
而我清楚明白這個解讀系統的bug
所以一直拿出實際的例子12345給孩子聽
眼見不一定能為憑
去分析大人和小孩做這件事背後的動機
或許小孩C偶爾還是會覺得大人不公平
但對於『愛』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以上孩子化名是不希望大人貼標籤
這些都是孩子們這一生的課題
當然也不是莉莉老師帶的孩子有什麼問題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他的道理
但身為觀察者的我們是否接住孩子的求救訊號
當我發現時我會毫不保留的與爸媽討論
這是我該做的事情
解除焦慮、三向溝通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有時候在打給父母時我都需要去走走冷靜、深呼吸好幾次甚至要擬稿
與孩子談話時也偶爾會哽咽、落淚
失控的情緒或許也觸碰到我自己的黑洞
就像是偵探一樣
把一個又一個訊息串連最後揪出最大的魔王
大家一起面對
一起共學的孩子與父母
我們並不孤單
因為有彼此的陪伴
遇到問題一起想辦法解決
不放大問題只聚焦在行為本身和各自的情緒
或許我們的學業不是頂尖
或許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加強
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會讓我們更懂孩子
當他們想要展翅時我們不會驚慌
反而成為他們的避風港
這是家這是親情最美的時刻
當他們累了需要力量時
共學也是你們第二個家
這是童年與我朝夕相處的默契
陪伴是共學的力量
但最重要的是親師生之間的真誠
信任是共學的基石
與任何成果展、活動、課程、考試相比
真誠的陪伴、專注的傾聽、真正的理解才是最可貴的
也是許多課後照顧做不到的
這篇不放任何照片是不希望家長自行對號ABC小孩
也希望家長們能夠理解共學不是吃吃喝喝玩玩都不學習的野小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莉共學團 的頭像
    莉莉共學團

    莉莉共學團的日常

    莉莉共學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