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學是父母的第三隻眼

這兩週和隊上的爸媽密切溝通
主要是隨著年齡、環境的變化
孩子從情緒、態度、做事、回話、邏輯思考開始跟著不同
剛開始最有感的應該是3年級左右
之後進入到青春期半大不小的『大孩子』樣
對於父母來說,小孩在各個年齡層會出現的「生活考題」很多書上都有寫
但實際在生活中發生時還是錯愕
甚至動怒
連書上寫怎麼回應都記不起來,先罵一頓再說
而每種教育理念給的建議又不同,很多時候也與自己的理念衝突
又顯得更難了
當情緒擺在前面時,就很難看見背後的動機
這時候由於人少小班制
長期相處的共學就能發揮作用






從事發
想辦法解決
實踐自己辦法
解決
反省
溝通完畢





事情要走完,情緒也要走過一輪
一次次的練習,總有一天小孩能自己覺察情緒、自己把事情處理乾淨
不會需要爸媽幫他收拾善後
雖然很花時間也很花心力
但六年的練習
換來六年青春期國高中能思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讓爸媽少擔憂(還是會擔心的啦
)

值不值得呢?
感謝小凡媽借我盧蘇偉老師的書
裡面提到非常多爸媽的憤怒、小孩的無奈
對照現實,我點頭如搗蒜
希望孩子不走歪但又放不下心的放手
爸媽始終在學習當父母
孩子一直在練習長大
而老師也不斷精進自己
我們是父母的第三隻眼
需要細微的觀察小孩
堅定的相信他們能做得到
調整自己即將爆炸的情緒
書中大量提到信任和賞識
你今天賞識孩子和自己了嗎?
你今天關心孩子和自己快不快樂了嗎?
當孩子心中被焦慮佔滿,就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學習了
爸媽也是,當心中都是憤怒時,就忘記小孩有他們的神邏輯
有時候他們焦慮的事情跟綠豆一樣小,如果能引導能幽默看待,是不是氣氛會變得不同呢?
FB粉專連結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