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學是父母的第三隻眼👁️
這兩週和隊上的爸媽密切溝通
主要是隨著年齡、環境的變化
孩子從情緒、態度、做事、回話、邏輯思考開始跟著不同
剛開始最有感的應該是3年級左右
之後進入到青春期半大不小的『大孩子』樣
對於父母來說,小孩在各個年齡層會出現的「生活考題」很多書上都有寫
但實際在生活中發生時還是錯愕
甚至動怒
連書上寫怎麼回應都記不起來,先罵一頓再說
而每種教育理念給的建議又不同,很多時候也與自己的理念衝突
又顯得更難了
當情緒擺在前面時,就很難看見背後的動機
這時候由於人少小班制➕長期相處的共學就能發揮作用
✔️適時提醒爸媽看見小孩的優點
✔️以我對小孩的認識,猜測他們內心小小的劇場在演什麼
✔️站在中立的角度成為溝通的橋梁,有時候換句話說接受度會比較高
✔️有其它朝夕相處的學伴家庭做樣本數,不是要比較誰比誰好,是要提醒爸媽「他們還是小孩」,也提醒小孩「爸媽要的是什麼」
✔️當然也有小孩在共學時發生狀況,那就要麻煩爸媽陪莉莉演一齣戲
從事發➡️想辦法解決➡️實踐自己辦法➡️解決➡️反省➡️溝通完畢
事情要走完,情緒也要走過一輪
一次次的練習,總有一天小孩能自己覺察情緒、自己把事情處理乾淨
不會需要爸媽幫他收拾善後
雖然很花時間也很花心力
但六年的練習
換來六年青春期國高中能思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讓爸媽少擔憂(還是會擔心的啦😅
值不值得呢?
感謝小凡媽借我盧蘇偉老師的書
裡面提到非常多爸媽的憤怒、小孩的無奈
對照現實,我點頭如搗蒜
希望孩子不走歪但又放不下心的放手
爸媽始終在學習當父母
孩子一直在練習長大
而老師也不斷精進自己
我們是父母的第三隻眼
需要細微的觀察小孩
堅定的相信他們能做得到
調整自己即將爆炸的情緒
書中大量提到信任和賞識
你今天賞識孩子和自己了嗎?
你今天關心孩子和自己快不快樂了嗎?
當孩子心中被焦慮佔滿,就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學習了
爸媽也是,當心中都是憤怒時,就忘記小孩有他們的神邏輯
有時候他們焦慮的事情跟綠豆一樣小,如果能引導能幽默看待,是不是氣氛會變得不同呢?
 
FB粉專連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莉共學團 的頭像
    莉莉共學團

    莉莉共學團的日常

    莉莉共學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